(东盟国际学院 讯 文静琦/文)11月15日,由我校承办的2025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发展论坛—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国别研究、人工智能赋能国际产教融合两大平行论坛成功举办,学校副校长邱实负责主持。来自中国及东盟各国的教育管理者、学界专家、行业精英及职业院校管理人员、教师超500人参加会,通过22场主题报告为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注入新动能。

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国别研究平行论坛
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国别研究论坛聚焦区域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深度探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等东盟国家重点专业领域与现状,职教体系特色与合作路径。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校长刘杰英率先以“打造援外国交品牌,共促国际产教融合”为题,分享了中国职教标准出海的实践经验。

越南北宁省李泰祖学院校长阮进东则从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能力建设切入,提出“创新能力、区域连接、未来赋能”的职业教育新范式。

南宁师范大学陈良教授的“面向东盟的职教出海:理论框架、实践路径及广西经验”,以高屋建瓴的视角,从经典理论出发,凝练广西职教出海经验,发人省醒。

泰国教育部职业教有委员会公共部门发展组主任朗桑·德蒙迪的“TVET人才培养绿色转型”报告,分别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构建了中泰职教合作的双向通道。

学校教务处处长罗宜春分享的“‘校校企企四方协同’AI赋能中国—东盟现代工匠学院建设”方案,以“政产学研”深度融合为核心,引发跨境院校与企业代表的热烈共鸣。

印尼西爪哇省政府公共福利局行政事务处处长迪亚·雷斯图·苏珊蒂分享的“协同治理缓解毕业生失业”案例,为区域就业保障提供了政策镜鉴。

老挝职业教有研究院课程开发处主任本通·塞亚翁与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李向红校长,则分别从中老农业职教融合、绿色技能培养等角度,展现了“小而美”合作项目的示范价值。


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程波的报告从缅甸职业教育的全景到共建,展现了中缅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东盟建筑职业教育研究院研究员曹亮通过“‘十五五’职业教育在中国对东盟战略中的地位跃升”研究汇报,解锁中国与东盟职教合作的新机遇。

泰诺瓦科技有限公司CEO许杰以新加坡为观察窗口,深度剖析东盟AIGC影视产业的新机遇与发展路径,为职业教育对接跨境文化科技产业、拓展产教融合新场景提供了独特视角与实践启发。

人工智能赋能国际产教融合论坛聚焦技术革命与职业教育变革的深度耦合,围绕AI时代高技能人才培养范式变革、教师能力提升、国际合作实践及科教融汇体系构建等议题展开深度探讨。

亚龙智能装备集团陈继权董事长以“AI时代高技能人才培养范式变革”开篇,提出“全球化视野下的技术技能迭代模型”。

广西师范大学邓小华教授与江苏师范大学陈鹏教授,则分别从“企业主导产教融合的困境突围”“TOE框架下绩效影响因素”等角度,为产教协同提供了理论支撑。四川兴合田研究院院长孙英提出构建“数智经济科教融汇体系”,推动科研资源与教学资源深度融合。



柳州职业技术大学副校长陈正振分享的“五金要素改革推动职教出海”案例,与柳州城市职业学院苏敏校长的“新能源汽车人才培养双标互嵌模式”,展现了广西在AI与产业融合中的实践突破。


重庆新雅物流集团董事长陈安庆提出的“东盟智慧关务人才培养标准互通”方案,为职业院校国际产教融合提出了新的思路。

广西塔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产教融合事业部总监史忠杰分享了面向东盟的双语教育解决方案,构建“标准输出-资源开发-本土适配”的产教融合生态,与南宁职业技术大学共建网络空间安全实训基地,开发29本校企教材及15门在线精品课程。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杨海军的“智绘空天地海”报告,更以遥感技术为例,展示了AI赋能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无限可能。

云南德宏职业学院信息与建筑学院负责人赵越超从中缅合作的‘小而美’实践出发,展现AI赋能促商贸共赢图景。

中国—东盟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南宁师范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副院长蓝洁系统梳理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核心脉络与实践方向。

据悉,本次论坛由自治区教育厅指导,中国-东盟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办,正值中国一东盟职业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十周年之际,是以人工智能为关键纽带,搭建起的中国与东盟职业教育交流合作的重要桥梁。本次论坛分为1个主论坛与4个平行论坛,共计48个主题报告,吸引了超过500名中外专家、学者到场交流学习,呈现了一场跨越国界、贯通产学研用的“思想盛宴”。
作为2025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发展论坛的核心承办单位,我校通过两大平行论坛的精心组织,搭建了跨国别、跨领域的思想交流平台。我校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深化与东盟国家院校的“校校企企”合作,探索“中文+职业技能”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新模式,为服务“职教出海”与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交院力量”。
供稿来源审核:杨红成
一审一校:许少川
二审二校:兰东宇
三审三校:林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