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组织部、宣传部 讯 容传毅、梁静芸/文)八月的东兰,群山披翠,如诗如画,山风携着草木清香,稻田里蛙声一片。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顺利完成驻村工作轮换已三月有余,上一届驻村干部在交出“振兴”答卷的同时,也将乡村振兴的接力棒与实干经验传递给新队员。
从信河村的农旅融合到天然村的“路桥”力量,从深洞村的桑蚕产业起步到全洞村的民生工程接续,从华亨村的“擎力”赋能到纳雄村的乡村治理绘就振兴新画卷,新一届驻村工作队员们接过接力棒,深入田间地头走访调研,正以饱满的热情投入驻村帮扶的全新征程。
卢贤迪、廖武勋:党建引领产业兴 红色引擎绘新卷
在学校十多年如一日的倾心帮扶下,信河村完成了令人瞩目的蜕变。曾经集库区、山区、老区于一体的贫困村,如今已华丽蜕变,成为自治区乡村振兴示范村和改革集成优秀试点村。这份蝶变的背后,始终跃动着党建引领的红色力量,如强劲引擎,驱动着村庄一路向前。
新任驻村第一书记卢贤迪与工作队员廖武勋到村后,便迅速融入新角色。他们主动学习农业农村政策,走访县乡村干部、致富带头人时,虚心求教,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要点;田间地头里,也总能看到他们与村民交谈、记录的身影。面对信河村产业品牌竞争力不足、市场影响力局限的发展瓶颈,两人与村“两委”反复研讨,敲定了未来两年的发展蓝图:根据时令水果的成熟周期,精心设计三月李、芒果主题采摘线路;积极整合覃健将军故居等红色资源,联动油茶科普基地、芒果与桑蚕养殖科普场所,推出适合中小学生的研学路线,打造“红色教育+生态体验+劳动实践”的多元融合场景。
在村民眼里,卢贤迪和廖武勋总是行色匆匆,却永远耐心倾听需求。而他们深知,学校前辈们多年积累的“产业家底”,不是终点,而是全新的起点。“站在前辈们铺就的基石上,我们倍感责任重大。”两人感慨道,“我们会把压力化作破土生长的动力,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接续奋斗,用‘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攻坚克难,让信河村的产业大树在新时代的沃土上,长得更高、更壮!”

卢贤迪和廖武勋直播销售信河村芒果
鲍桂勇:匠心筑路惠民生 初心领航兴乡村
立秋时节,凉风送爽,天然村600亩山野毛葡萄藤上缀满成熟的果实。驻村第一书记鲍桂勇初到村里,便一头扎进葡萄园,他深知,此时正是管护的关键期。为了让葡农们丰收无忧,他多方奔走协调,不仅邀请技术专家深入葡萄园,针对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副梢处理等关键环节进行现场教学,还凭借自己的路桥专业特长,规划葡萄园产业路的升级改造,确保运输畅通无阻。“鲍老师带着专家手把手教我们,今年葡萄丰收更有盼头!”种植户们眼里满是喜悦与期待。
鲍桂勇始终将“领路人,铺路石”的精神记在心头,到村后他走遍村屯的角角落落,对道路、排水等基础设施进行全面调研。他发挥专业优势,计划引入路桥工程规划理念,用帮扶经费逐步改善各屯硬件条件,还联合暑期“三下乡”团队,借助地质雷达探测、无人机测绘等先进技术,对天然村及周边道路开展专业“体检”,精准定位风险点,制定边坡加固、排水系统优化等防护方案,用专业力量为山区道路安全保驾护航。
在村民眼中,鲍桂勇总是步履匆匆,不是在葡萄园里查看长势,就是在村道上丈量记录。他常说:“我要用真心贴近村民,在驻村帮扶与群众需求间架起一座温暖的桥梁,成为他们信赖的人。”这份朴实的话语,正是他扎根乡土、服务群众的真实写照。

鲍桂勇在葡萄园和村民们共同查看葡萄长势
黄海泉、吴致宇:桑蚕织就富民锦 实干铺就振兴路
当晨雾还未散尽,驻深洞村的第一书记黄海泉和工作队员吴致宇已踩着露水出门。自驻村以来,他们俩便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将目光投向村里的新兴桑蚕养殖业,决心以此为突破口,为深洞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村里的桑蚕养殖产业承载着村民的殷切期盼,目前已有35户蚕农投身其中,还有一个220亩的村集体种桑基地,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这里成为村里走向致富路的又一密钥。两人到村后没有片刻停歇,立即开启走访之路。一户户叩响蚕农的家门,像久别重逢的老友般与他们围坐交谈。面对蚕农们诉说的养殖难题,他们认真记录,眼神中满是关切;在推广“茧易通”销售平台时,队员们耐心地握着村民略显粗糙的手,一步一步演示注册流程,直至老人们也能熟练操作。
在远离村部、山路崎岖的桑叶种植基地,同样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他们不惧路途艰险,多次深入田间,烈日下俯身查看桑叶长势,仔细询问种植户病虫害防治的细节;风雨中,他们依然坚守,评估着桑叶产量对养蚕产业的影响。这些细致入微的调研,让他们对桑蚕产业的脉络有了清晰的认知。
黄海泉看着密密麻麻的调研笔记,眼中满是坚定。他知道,劳动力不足、技术不规范等问题像一道道关卡横亘在前,但他和吴致宇也更加坚定了信心。未来,他们将整合各方资源,联合乡政府制定精准帮扶计划,引入专业技术培训,推动桑叶品种改良。相信在工作队的努力下,深洞村的桑蚕产业定能焕发勃勃生机,让村民们的日子如蚕茧般,丝丝缕缕都裹着甜蜜与希望。

黄海泉走访慰问脱贫户

吴致宇走访慰问脱贫户
罗润森:接续初心助民生 点亮全洞绘新章
不久前全洞村又迎来了新一任第一书记--罗润森,这位20多岁的小伙子接过乡村振兴的接力棒,在前辈打下的坚实基础上,以“民生项目不脱节、发展步伐不停歇”为准则,步履不停地奔走在改善村民生活的道路上。
基础设施建设是罗润森上任后的首要发力点,望着村里尚未完全照亮的巷道,他记挂着村民夜间出行的安全。2023-2024年,全洞村在上任驻村书记的带领下,建成120m³ 水柜、80盏太阳能路灯及规范化村部,解决了24户村民的用水难题和主干道的照明问题。如今,罗润森积极利用学校帮扶资金,计划在村支路及巷道新增56盏太阳能路灯,他反复与施工团队沟通安装位置,只为让每一处角落都洒满光明。与此同时,他推动饮水安全工程巩固提升,指导垃圾分类站精细化管理,还在村党群服务中心增设政策宣传栏与便民服务角。每当看到村民在新的服务角里唠家常、学政策,他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在教育帮扶上,罗润森延续“精准助学+长效赋能”模式。他深知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关键。前任书记联合学院党总支为村里研究生蒙锦珉捐赠6650元助学金,协调企业为兰海东家庭送去5000元助学款的善举,让他深受触动。如今,他积极奔走,联合校企成立“全洞村助学联盟”,谋划“一对一”结对帮扶。他联系大学生志愿者,筹备“三下乡”活动,希望通过暑期课业辅导与职业规划讲座,为孩子们打开看世界的窗口。“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走出大山,再回来建设家乡。”罗润森总期盼道,眼中满是对乡村未来的期许。在他的努力下,全洞村的民生画卷正徐徐铺展。

罗润森在田间地头查看农作物生长情况
刘福昌:擎力赋能新蓝图 聚力共筑振兴梦
身戴大红花,来自学校汽车工程学院的刘福昌满怀期待的将“发动机精神”带进了乡村。这位在河北土生土长的年轻人在交接会上便提出“党建为引擎、产业为轮轴”的理念,要把“不服输、肯吃苦”的信念融入脚下泥土,立志把华亨村的各项工作驶向新的高度。
走访农户时,他总会尝试用刚学习到的本地话结合普通话和农户们聊家常,关心农户们的生活。他以“政策精准滴灌”模式,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如同汽车维修手册般拆解医保、产业补贴等政策进行讲解;在蚕桑基地,与农户深入交流,处处彰显“能干事”的擎力担当。夜幕降临时,他裤脚沾满泥星,笔记本又添上3户村民的用水需求。六一活动上,刘福昌在温暖的教室里给孩子们送去节日的礼物,并翻开读物给孩子们讲优秀共产党员的故事:“韦拔群爷爷闹革命,就像开卡车爬坡,得有股不服输的劲儿,我们可要向他们学习哟!”
参加河池市驻村书记培训后,他迅速启动“乡村干部技能提升计划”,开展内部培训,参照学院“岗课赛证”模式经验淬炼基层骨干。同时,与学院党支部建立党建“联建共建”支部,为产业发展提供“党建+经验”双驱动,如同汽车的“混合动力系统”,提升乡村发展续航力。刘福昌正以“汽车人”的“系统思维”推动村里的各种事业发展,用党建“方向盘”定方向,以教育“变速箱”蓄动能,借文化“润滑剂”凝共识。“擎力青年,勇往直前”的口号,也正化作田间的技术指导、课堂的朗朗书声、活动的欢声笑语,在乡村热土上书写“产业兴、文化兴、人才兴”的时代答卷。

刘福昌在桑蚕基地和村民深入交流
何福贵:党徽闪耀引航向 二次驻村谱新章
作为学校驻村工作队队长,何福贵本次属于第二次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这次他又毅然挑起了重担。到村部整理好行李后,他拿出8年前手绘的纳雄村地图,看着眼前的青山绿水,他不禁想起第一次驻村时的场景,同样是这片土地,如今他以乡村振兴新队员的身份再次归来。作为从精准扶贫走来的“老队员”,这位电子信息化专业出身的老师,带着过往的经验与热忱,初心不变,势必发挥“党建引领” 决定性作用,发动新的振兴动能。
21天走遍21个村民小组,他的笔记本画满了特殊符号 ,三角是缺劳力的蚕棚,圆圈是待改良的桑苗,星号是急需帮助的留守儿童家庭。这些细致的记录,是他第2次驻村练就的敏锐,更是他对乡村发展的执着。为提升纳雄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驻村伊始便从规范党内组织生活入手。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创新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指导2名青年撰写入党申请书并递交,为党员讲解乡村振兴相关政策,让党员清晰地认识到自身在农村发展中的责任,激发了大家参与纳雄村建设的热情。
经常会有人问他第二次驻村会不会疲倦,他总指着漫山桑苗笑说:“你瞧去年的老枝正冒新绿,老党员的故事影响一代又一代,这里是我要决心付出努力的‘家’。”这颗从精准扶贫走过来的“老种子”,落在乡村振兴的地里,正跟着纳雄村一起抽新枝、结甜果!

何福贵在纳雄村上党课
“路漫漫其修远兮”,乡村振兴任重而道远,未来,新一轮驻村工作队将持续以党建为引领,校地携手破解发展难题,用脚步丈量民情,以实干践行使命,以为民谋利的初心、奋进担当的决心,让青春在驻村一线熠熠生辉,共同在壮乡沃土上书写“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振兴新篇章。
供稿单位审核:满莹莹
一审一校:梁静芸
二审二校:兰东宇
三审三校:韦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