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国发〔2025〕11号),系统提出推动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与保障措施。该文件不仅是国家层面对人工智能发展的顶层设计,更明确将“低空飞行”等技术融合与产品创新纳入重点支持范围,为低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政策动力。
一、政策直接点名,“低空飞行”迎来人工智能融合新机遇
在《意见》“(三)‘人工智能+’消费提质”部分明确提出:“加快人工智能与元宇宙、低空飞行、增材制造、脑机接口等技术融合和产品创新,探索智能产品新形态。”
这是国务院层面首次在人工智能综合性政策中明确将“低空飞行”列为重点融合领域,具有标志性意义。这意味着低空产业不再仅是交通或制造业的细分赛道,而是国家人工智能生态中的关键组成部分。
二、多领域协同,低空产业应用场景全面拓宽
除了直接提及“低空飞行”,《意见》中多个重点行动方向也与低空产业发展高度契合:
1. 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赋能无人机产业链
《意见》提出“推进工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强调人工智能在设计、生产、服务等环节的应用。低空飞行器的研发制造、检测运维、供应链管理等环节将受益于智能化升级,尤其是工业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
2. 农业数智化推动无人机应用普及
《意见》在“加快农业数智化转型升级”一节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智能农机、农业无人机、农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农业无人机作为成熟应用场景,将在植保、播种、农田监测等方面进一步推广,并与农业大模型结合,实现精准作业。
3. 城市治理与低空智慧服务深度融合
《意见》在“人工智能+治理能力”中强调提升城市运行智能化水平,低空经济可在智慧物流、应急响应、交通管理、基础设施巡检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例如无人机配送、城市空中交通(UAM)、低空安防监控等场景将获得更多政策支持。
4. 数据与算力基建提升低空运营效率
《意见》提出“强化智能算力统筹”“加强数据供给创新”,低空飞行所产生的海量时空数据、影像数据、物联网数据等,需依靠人工智能算法和算力支持进行处理与分析,为低空交通管理、航线优化、风险预警等提供技术基础。
三、政策预测:低空产业将迎来三大发展浪潮
结合《意见》提出的2027年、2030年和2035年三阶段目标,可对低空产业发展做出如下预测:
2027年前:应用场景规模化落地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与低空飞行器深度融合,无人机和eVTOL将在物流、农业、城市管理等场景实现规模化应用。“低空飞行+AI”初步形成示范效应,一批智能原生企业崭露头角。
2030年前:低空经济成为新增长极
智能低空交通工具逐渐普及,低空交通管理系统(UTM)基本建成,低空物流网络初具规模。人工智能在低空领域的应用普及率有望超过90%,低空经济成为区域经济的新亮点。
2035年前:建成智能低空生态体系
低空产业与人工智能全面融合,形成“空天地海”一体化智能治理体系。无人驾驶航空器、有人-无人协同飞行成为常态,低空经济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建议与展望
《意见》的发布标志着低空产业正式进入国家人工智能战略体系。企业、地方政府和科研机构应重点关注以下方向:
加强技术融合创新:推动人工智能在飞行控制、自主决策、集群协同等方面的应用;
推动标准与法规建设:参与低空人工智能技术标准、数据标准、安全标准的制定;
拓展应用场景:在城市治理、农村振兴、应急救灾等领域开展更多试点;
培育产业生态:支持“低空+AI”初创企业,构建开源社区与产业联盟。
可以预见,随着“人工智能+”行动的深入实施,低空产业将不再局限于“飞行器本身”,而是逐渐演进为以数据驱动、智能决策、全场景覆盖为特征的新一代基础设施,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