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管之声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经管之声 > 学院新闻 > 正文

“红色领航助振兴·‘经’英实践赋新能”——经济管理学院开展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发布日期:2025-09-23    作者:周纯     来源:     点击:

为深入贯彻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明办、自治区教育厅、共青团广西区委、广西学联《关于开展2025年广西大学生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精神,推进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落实,2025年7月14日至17日,经济管理学院组织30多名师生赴河池市东兰县大同乡,开展为期四天的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活动以“红色领航助振兴,经‘英’实践赋新能”为主题,聚焦红色文化传承、新媒体赋能乡村产业、青年助力教育帮扶等多个维度,打造“红+产+育”深度融合的实践育人新样本。

一、启程:红色传承启心路

1.整装出发,奔赴大同乡

7月14日清晨,经济管理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在昆仑校区集结完毕。学院党总支书记张小健在现场为师生送行,并勉励同学们要把课堂所学与乡村实际紧密结合,以专业所长服务乡村发展、展现青年担当。同时,他特别强调:在实践过程中必须牢牢绷紧“安全弦”,确保活动平安顺利、有序开展。

出发前合影

2.参观红色地标,开展“沉浸式微党课”

7月14日中午,实践团队到达东兰县,在韦拔群故居、魁星楼、列宁岩等红色教育基地,学生边参观边学习,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孙坚在列宁岩以“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给师生们上了一堂爱国主义微党课,他引用韦拔群烈士的入党申请书:“吾拔群,愿把五尺之躯交给党,跟党铲除天下不平,建立一个平等的新社会。热烈而生,热烈而死”,向师生们生动地讲述了革命先烈把一生献给了党和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党为国为民奋不顾身的革命豪情。孙坚副书记指出,我们今天和平、稳定、幸福、繁荣的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热血换来的,希望师生们传承和弘扬革命先烈们无私奉献、百折不挠、不怕牺牲的精神,为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孙坚副书记在列宁岩讲授专题微党课

师生在韦拔群故居前合影

3.政校携手,召开“廉洁清风润乡土”座谈会

7月14日晚,实践团队与大同乡党委、政府召开座谈会,围绕清廉治理、乡村振兴、基层思政教育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聚焦将廉洁文化建设融入实践育人,探索高校服务基层发展的有效路径。座谈中,多位乡镇干部表达了对新媒体推广、电商直播、AI软件应用等技能的强烈兴趣与现实需求,期望借助高校资源推动本地人才数字素养提升,进一步激活乡村发展新动能。

座谈会现场

二、赋能:专业所学促发展

1.新媒体赋能+公益宣传同步展开

7月15日上午,实践团队师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在大同乡政府会议室,市场营销专业梁玥悦老师带领学生,为当地干部开展短视频拍摄与新媒体传播专题培训。课堂采取“理论讲授+案例解析+实操演练”相结合方式,围绕账号运营、脚本策划、拍摄技巧、平台发布等环节,帮助基层干部掌握数字化乡村宣传技能,为乡村产业注入新媒体动力。

与此同时,另一批学生志愿者深入大同乡街头,开展以防诈骗、防溺水、交通安全为主题的公益宣传。通过发放宣传册、现场讲解、互动问答等形式,将安全知识送到村民身边,增强群众安全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梁玥悦老师为大同乡干部讲解新媒体运营方法,课堂气氛热烈

学生志愿者向大同乡居民发放宣传资料,细致讲解防诈骗要点

2.走进乡村肌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

7月15日下午,实践团队赴板坡村与信河村开展实地调研,深入挖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在覃健将军故居,学生们围绕将军生平事迹、故居保护利用及其在乡村红色教育中的作用,开展现场调研;在信河村村史馆,团队成员认真查阅村庄发展历程、历史人物事迹等内容,结合专业知识思考红色资源的传播与活化路径。

学生团队在信河村村史馆认真调研,了解乡村历史脉络

在覃健将军陈列室合影留念,感悟红色精神,探寻乡村记忆

3.慰问脱贫户与老党员,传递青春温度

7月15日傍晚,孙坚副书记带领师生前往信河村,走访慰问老党员与脱贫家庭。实践团队为他们送上粮油等生活物资,细致了解家庭生产生活情况、健康状况与子女教育等实际问题。

在朴实温暖的交谈中,学生们深刻体会到老一辈党员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精神,也感受到脱贫群众对新时代美好生活的殷切期待。一次慰问,一份牵挂,更是一场生动的思想教育课。

慰问现场

三、实践:青春助农显锋芒

1.开设“青春助农·芒香大同”直播专场

7月16日上午,信河村直播培训中心现场气氛火热。信河村第一书记卢贤迪亲临直播间,与学生主播及农户紧密协作,推介信河村特色芒果品种。

直播现场

2.开展“青蓝结对”学业护航计划

当天,实践团队还面向信河村11名少年儿童开展“一对一”学业辅导。实践团队成员们结合每位儿童的学习特点与成长需求,建立成长档案,提供个性化帮扶内容。该计划将持续跟踪儿童成长情况,使教育关爱从“一次性帮扶”走向“长期陪伴”。

团队成员与儿童们合影

3.抗战胜利80周年主题文艺晚会精彩上演

夜幕降临,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主题的文艺晚会如期举行。节目内容丰富多样,涵盖红色诗朗诵、小品、合唱等形式,展现青春风采与家国情怀。其中,由大同乡村民自编自演的非遗舞蹈《大同特色米巧》格外引人注目。该舞蹈以壮族传统美食“米巧”的制作过程为灵感,融合山歌对唱、劳作动作等元素,生动展现民族文化魅力,赢得观众阵阵喝彩。晚会通过线上平台全程直播,让更多未到现场的观众也能共赏这场融合红色教育与乡土文化的视觉盛宴。“三下乡”实践团队全体成员合唱《我爱你中国》,在激昂旋律中致敬峥嵘岁月,深情传递青年一代的红色记忆与时代担当。

晚会现场

四、回顾:不忘初心续华章

1.走进韦拔群纪念馆,重温革命初心

7月17日上午,实践团队临近返程之际,专程前往韦拔群纪念馆开展最后一站的红色研学活动。师生们在纪念馆讲解员的引导下,认真参观展陈资料、实物文献,深入了解韦拔群同志投身革命、为民请命的光辉一生。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队员们驻足凝望、低声交流,红色精神再次深深烙印在心中,也为本次社会实践画上了一段精神升华的句号。

实践团在韦拔群纪念馆前合影

2.返程途中总结思考,凝练成长收获

7月17日下午,本次“三下乡”圆满收官。返程途中,全体成员围绕本次实践经历分享感悟,认真完成“三个一”任务——讲述一个最触动的红色瞬间、提出一条乡村发展建议、制定一项个人践行计划。每一段思考都承载着成长的印记,每一句发言都回响着青春的担当。

学生代表交流实践心得

四天三夜的实践中,经济管理学院师生奔赴红色沃土、走进田间地头、投身助农一线、走访基层群众,在沉浸式体验中锤炼党性、淬炼本领、服务乡村、温暖人心。经管青年以赤诚之心、青春之力,将“红色传承”“产业赋能”“教育帮扶”有机融合,把专业所学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征程未止,步履不停。经济管理学院将持续以“三下乡”为重要平台,推进校地协同育人常态化、长效化,引导更多青年学子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挥洒智慧与汗水,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贡献青春力量!